今天練習托福口說,練到一題:
Which of the following qualities do you think is most important for a university student to be successful?
●Highly motivated
●Hard working
●Intelligent
Choose one of these qualities and explain why it is important.
我選了highly motivated。
其中有一個關鍵是,這個問題沒有定義什麼叫做” success”。如果定義成績好等於 success,當然是hard working的contribution比較大。但如果放大到一輩子的時間來看,highly motivated的學生即使出了社會、進了完全無關的產業、生活忙碌,都還會持續學習。如果success的定義是賺錢或功成名就,那麼關鍵是要找到捷徑、用對方法,其實跟以上三個選項都還不一定有關係。
以前我總是覺得,學習興趣是自然產生的,而且只有可能是自然產生的。例如說,從小接觸各種科目,發現某一科特別擅長或是特別好玩,所以學習興趣就自然產生。這當然是很理想的狀態。
但現在慢慢發現,常常學習興趣是自找的、現實考量的。例如,IC design在臺灣賺比較多錢,所以在學生時代就對IC design的課程產生興趣。這種人為製造的學習興趣,比起自然產生的,當然就少了一點命中注定的美感。
然而,這些人為製造的興趣是否有比較庸俗呢?
那我們就要回過頭來想,人類為什麼要學習。個人不專業的私以為,學習是為了訓練思考方式,以滿足人的兩種需要:
(1) 現實需要:熟悉知識、技術、工具,以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種種難題
(2) 情感需要:成就感、趣味性,提升美感經驗的質與量,以增進心靈的富足
不管你學的是數學、工程還是藝術,只要你學的東西可以幫你持續地兼顧現實和情感的需要,就可以長期保有學習動機。
如果有一個化學老師長期保有對教學和知識的熱忱,而且急切的希望讓學生都體會到化學之美,那就表示「化學」這門知識不但讓這個老師有一份賴以維生的decent job,還帶給這個老師美感和使命感,同時滿足了他的現實需要和情感需要。
我們常常聽到有人放棄夢想、屈就現實,也常常聽到有人放棄現實、追逐理想。講起來當然會覺得「追夢者」比起「安於現實者」更為激勵人心。然而細究背後原委,常常可以發現,「追夢者」比起「安於現實者」有更好的現實基礎,例如:富足的家庭背景、一份穩當的工作和充足的空閒時間。即使以上都沒有,通常也都具備特別優異、足以撐起一個人自信的天生條件。
所以年紀稍長以後,如果看到有人做出過於「功利」而不符合美感的行為,我比較不敢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評論他們。無論他們是否真的匱乏,至少他們自覺如此,旁人又有資格說什麼呢。再說,你以為人家功利,搞不好背地裡人家還笑你迂腐呢。
回到主題,為什麼我選highly motivated作為一個成功學生的要素。因為學習該項知識可以滿足該學生的情感需求,那麼他會比較願意降低一點現實上的因素(例如:想賺更多錢、想把時間拿去做其他事情),來持續這項學習,即使遇到阻礙,熱情也能消磨得慢一些。
講到這個,就會覺得能夠「自我激勵」是挺重要的因素,無論是對學習還是人生的其他面向,人就是需要被激勵(或是被負面事件刺激)來保持方向感。我們寧可屏蔽掉某些會影響前進決心的資訊(即使是正確的資訊),也要維持一種方向感。因為沒有方向感的人生,坐困愁城,比起方向太多的人生更加可怕。
人生重要的是過程不是結果。即使是繞一圈回到原點,也不等於沒有作功。所以偶爾騙騙自己也好,選一個方向,勇敢前進吧。